調景嶺一地可考的最早名稱叫“照鏡環山”(或作照鏡嶺);因為當時該地的海灣規圓如鏡、平靜無波,故被漁民稱作照鏡環,陸上山岡叫照鏡嶺。另一說法,是當時聚居在將軍澳西南面(由三家村天后古廟向將軍澳灣開始)的客家婦女,身穿客家服飾在該地下田務農,頭上帽子因太陽反射而幾可照鏡,故稱為照鏡嶺。照鏡嶺這個名字,遲至英國租借新界之後,才因為一名外籍人士自裁而改變。
話說1898年《拓展香港界址專條》簽訂後,一名加拿大籍的退休工務官員連尼(或作倫尼,英文原名Albert Herbert Rennie)看中照鏡嶺這個地方,於是用整筆退休金投得該地及興辦香港磨麵粉廠,專門生產麵粉供本地的外籍人士使用。麵粉廠於1905年投產,後因成本過高及質素欠佳而於1908年4月宣佈倒閉。生意失敗的連尼在萬念俱灰之下,遂於1908年4月14日在距廠址的3公里外的鯉魚門水域蹈海自盡。
這個消息很快傳遍西貢;可惜,流傳的並不是原本蹈海自盡的版本,而是被誤傳為“連尼在麵粉廠前用繩環頸,另一端綁以巨石,向海灣裡一跳,自縊而死”。試問自縊需要用三公里繩子,又要連貫廠房、巨石及海灣三個地方這麼複雜的設計嗎?
可惜,時人只相信這麼的一個“精彩故事”,照鏡嶺遂被人以諧音“吊頸嶺”取代,倍添詭異氣氛。
遲至1950年6月,原本住在港島摩星嶺的大批自內地來港的難民,在遷到吊頸嶺之際,取其地名的諧音,改稱“調景嶺”,意謂“調整景況”。
由此可見,調景嶺的“連尼故事”主人翁根本不曾吊頸,“吊頸嶺”一名只不過是時人的戲稱而已。“吊頸嶺”只不過是照鏡嶺與調景嶺之間的一個過渡名詞而已。
資料來源:
西貢特刊工作委員會:《西貢》(香港:西貢政務處西貢特刊工作委員會,1983年),頁17-18。
劉義章:〈從疏離到融合:調景嶺的蛻變〉,馬木池等:《西貢歷史與風物》(香港:西貢區議會,2003年9月),第二部份,第三節,頁79-82。
李樂姮:《一個早期香港工業研究:連尼(A.H.Rennie)與香港磨麵粉廠》(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論文,1999年);(香港歷史檔案館檔案編號:PRO/REF/193 Sub-file)。
點擊數:19930 |